
9月22日至26日,一场持续5天的文学盛会——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2025山东作家活动周在威海圆满落幕。作为山东文学领域层次最高、规模最大的活动,首次落地鲁东地区,来自全国全省文学名刊名编、作家、评论家等150余人参加了活动,在威海的海与城之间,寻找文学创作的 “源头活水”。

22日下午,活动周以省作协第八届主席团第二次会议、第八届全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拉开序幕,为整个文学盛会奠定工作基调与实践路径。会议总结了省八次作代会以来工作、分析形势、部署后续任务。省作协党组书记、副主席赵艺丁代表省作协主席团作工作报告。

23日上午,中国作协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李一鸣,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黄国辉,省委宣传部副部长、省电影局局长、一级巡视员程守田,省作协主席、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,省作协党组书记、副主席赵艺丁,威海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刘光,省作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曲艺、陈文东,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张萍萍、文艺处副处长朱志强,威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一龙,威海市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苗家等出席启动仪式。李一鸣、程守田、刘光分别致辞。启动仪式由赵艺丁主持。

启动仪式前,全体与会同志参观了山东省抗战题材文学精品展。重温从抗战初期到当下90多年时间里,山东作家创作的70多部产生广泛影响的抗战题材文学精品,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更多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心中深深扎根,转化为推动山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
“文学的根,永远在人民的生活里。”活动周以深刻的理论学习为创作者指引方向。启动仪式后,中国作协党组成员、书记处书记李一鸣带来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》专题辅导,从历史脉络、精神价值等维度阐释文化自信的根基,强调“唯有扎根人民,才能捕捉时代脉搏”。

23日下午,省作协主席、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的《近年山东文学的进展与展望》,梳理山东文学成绩的同时,直面乡土文学突破、网络文学创新等课题,提出“写置身于变化关系中的人”“用精彩细节筑就精品”“正确使用AI”等实用建议。

北京市作协副主席、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则以《小说对现实的发现》为题,结合创作实践强调“题材与人物是时代赋予的,需以精炼笔触捕捉关键细节,避免冗长铺陈。”。


23日晚,在山东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上,青年作家代表、青年文学评论家代表、网络作家代表与张炜工作室专家、学员等60余人围坐畅谈,共同探讨新时代文学创作,为推动山东文学高质量发展凝聚青春力量。省作协党组书记、副主席赵艺丁主持会议并讲话。省作协主席、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黄发有,省作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曲艺、陈文东,省作协副主席、《山东文学》主编刘玉栋出席会议。




24日上午,全国文学名刊名编座谈交流会召开。会上,《中国作家》主编李云雷,《小说选刊》副主编李墨波,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、《当代》杂志主编徐晨亮,《十月》副主编宗永平,《收获》编辑部主任王继军,《钟山》副主编贠淑红,《散文海外版》编辑部主任、执行主编王燕,山东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、《万松浦》编辑部主任王月峰,《人民文学》编辑胡晓芳,《诗刊》编辑、中国诗歌网总编助理丁鹏,《长江文艺》编辑徐远昭,商务印书馆大众文化编辑室主任助理胡运彪,与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位作家共话文学发展新路径、新趋势。



“把课堂设在一线,让感悟来自实践”,是本次活动最鲜明的特色。24日下午到26日上午,开展了“传承红色基因、服务高质量发展”主题“深扎”活动。参加人员先后走进威海海洋科技馆、郭永怀事迹陈列馆、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、东楮岛渔村、光威集团碳纤维历史馆、全球打印机基地和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缅怀先辈功绩,感受发展新貌,传承红色基因,赓续精神血脉,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更多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心中深深扎根,进一步推动山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活动落幕时,作家们的笔记本写满感悟,相机里存满素材,心中更迸发着创作激情。威海的特色元素,正成为“有全国辨识度的文学符号”,让威海的红色基因传承、海洋科技文化、新质生产力实践成为文学的“新素材库”,实现“威海城市魅力”与“山东文学影响力”的双向赋能,为“精致城市·幸福威海”做出文艺贡献。